找到相关内容63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——以《解深密经·心意识相品》为核心

    由此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积集滋长故。”[13]   《瑜伽论记》对此解释说:   “……此有二义,一能集色等;二能集滋长。泰云:集是心义,心能积集、滋长色等六尘,六根、六识是通相,法尘摄,但举六尘。”...故?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”,此即是说“一切种子心识”就是阿陀那识。什么是阿陀那?《瑜伽论记》说:   “此识(一切种子心识)亦名阿陀那,此云执持,执持色根及诸种。”[17]   “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”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441532.html
  • 佛教中常用的一些时间换算

    量。(二)据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载,据传六十四劫为一大劫,此乃贤劫之量。(三)据唐代遁伦之瑜伽论记卷一下载,亦有主张百千大劫之长时为贤劫者。然上记说法以第一说为通说。[长阿含经卷一、大悲经卷三、俱舍论...佛教中常用的一些时间换算  【一大劫】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,称为一大劫;乃一期世界之始末。瑜伽师地论卷二(大三○·二八五下):‘又此世间,二十中劫坏,二十中劫坏已空,二十中劫成,二十中劫成已住。’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249956.html
  • 从《七十七智经》看“法住智”之意义

    七十七。”[40]  至于卷94的内容,因窥基本缺,所以今依遁伦之《瑜伽论记》来作说明。卷94的前二项在《瑜伽论记》的注释是“三时遍知差别故,推因观也。过去已生缘老死,未来当生缘老死,现在今生缘老死。言如前所说决定遍知有差别故,此审因观也,过去非不缘生有老死等(现、未亦同),复有三智,添前为六。”[41]而第三项(第7智),《瑜伽论记》的注释是“由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无常性有差别故者:总观三世,老死从生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3554817.html
  • 《月喻经》的研究──以《瑜伽师地论》有关部分为主

    、“惭愧谦虚”。而  别译杂阿含之“月喻经”却将“善恶知识”之“盈缺月喻”  混同于中。《瑜伽论记》之注释有将“涅槃经”之“月喻”  张冠李戴的可能。佛经中之所谓“月喻”有各式各样的种类  (例如:入... 亦如月也”(注3)  此外,遁伦法师集撰之《瑜伽论记》亦说:  “(神)泰、(窥)基同云:月能清凉益人,入施主  家,身有清凉,益于施主,亦如月也。今又更解,如  《涅槃经》说:如  144页  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4745575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汉传典籍目录

    卷 [唐]窥基   瑜伽论记 24卷(48) [唐]遁伦集撰。(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师地论略纂)    (瑜伽师地论之纲目书)  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7卷 无著菩萨造 [唐]玄奘译  ...瑜伽行派汉传典籍目录目录者乃治学之津梁,凡欲研究一领域,必需弄清楚该领域的文献之内容、源流、传承,此为必作之基础功夫。本目录依据大正藏(瑜伽部(T30,31),论集部(T32),论疏部(T42,43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649688.html
  •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

    重要思想作了简要阐述,成为唯识论以后发展的根本依据。其后唯识论的发展纷繁复杂,在根本思想相同的前提下,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说法。据《瑜伽论记》38卷[1](T42, p0759a)介绍,关于三自性理论,唯识...”。那么,为什么遍计所执自性执能生依他起自性?  如上所说,遍计所执自性执就是对遍计所执自性的执着,换种说法,遍计所执自性执就是能执之心(包括其形成的观念)。如《瑜伽论记》42卷指出:“遍计所执自性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2249798.html
  • 记金陵刻经处研究部

    ,临寂以属师,师力赓之,期年而全书成,以克竟深柳大师未竟之志,足以上报师恩下饷学者也,因为之序。虽名为序,实一鸿篇,其文体大思精,不唯阐瑜伽之蕴奥,实窥基瑜伽略纂,道伦瑜伽论记后唯一伟大之著作,而包罗...家难返粤,故诗未及之。  师之内学可大别为三时期,初期明瑜伽瑜伽既明而中期遂弘般若,晚期更会归密严涅槃。研究部时代,则师盛弘瑜伽学即法相唯识学之时期也。在此时期,师率教门人先治摄大乘论世亲释,为入法相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2155205.html
  • 论法相宗新罗系的理论特色

    瑜伽论记》释论本卷五十二记,玄奘在印度回国前说过大体是这样的一番话:“五种姓”说始于八卷《楞伽经》,“三乘定性位前三人;四,不定性;五,一阐提”。但第五“一阐提”,并非通常所谓的“无性有情”,而是指“...本有种子,因而五种姓差别是先天决定的。另据《瑜伽论记》卷十上,记圆测介绍西方三家之说,谓一是护月说,“唯有法尔种子,即用此种子因缘,生现行无漏”。显然,这是种子“本有”说的代表。二是胜军说,“唯有新熏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276574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二)

    名心。何以故?由此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积集滋长故。”[13]  《瑜伽论记》对此解释说:  “……此有二义,一能集色等;二能集滋长。泰云:集是心义,心能积集、滋长色等六尘,六根、六识是通相,法尘摄,...阿陀那识。何以故?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”,此即是说“一切种子心识”就是阿陀那识。什么是阿陀那?《瑜伽论记》说:  “此识(一切种子心识)亦名阿陀那,此云执持,执持色根及诸种。”[17]   “由此识于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2.html
  • 初唐佛性诤辩研究——以窥基、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

    初唐佛性之争的渊源,可以上溯及玄奘自印度传回的“五姓宗法”。据日僧最澄(767-822)所撰《法华秀句》中转引《瑜伽论记》卷三云:“《大庄严论》第二卷云:无佛性人谓常无性人。欲来之时,诸大德论无性人,...法华秀句》所转引的文句,能补《瑜伽论记》之错落,但却以其中“略去无佛性”之语意归之于“诸大德”。吕瀓先生则据《瑜伽论记》卷54,以此文意出自玄奘本人。笔者疏通文句后,取吕说。  [6] 《宋高僧传》卷四,...

    张志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049699.html